详细

当前阻碍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

来源:金融时报 时间:2016-06-23浏览量:281 【字号:
 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支柱产业,更是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依托。我国文化产业主要脱胎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加之其自身具有一些特殊性,造成目前文化产业投资来源较为单一,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薄弱,配套法律法规政策仍不完善,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融资困难情况较为突出,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当前,在推进供给侧改革、重构新型供需关系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等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 
  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支柱产业,更是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依托。 
  (一)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近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超过23%,到2010年时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5%,初步达到成为支柱产业的标准。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从国际上看,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31%,日本约为20%,欧洲各国平均水平在10%-15%之间,韩国超过15%,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十三五”时期着力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当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相继出现萎缩和衰退,急需新的产业补充,文化产业正是接续新产能的重要增长点。 
  (二)文化产业是改善内需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为主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扩大有效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围绕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可以弥补民生短板、推动工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按照国外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会出现对文化消费的“井喷”。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8016美元,具备了实现文化消费超快速增长的经济基础。 
  据2013年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时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意味着文化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三)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进入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过热形成的低水平数量扩张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将逐步淘汰或转型,集约型、质量效益型、低耗能、无污染的产业将得到大力推广,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一场变革。 
  文化产业是一种高端产业形态,符合集约型、低耗能、创新性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总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经济结构,减少能耗和污染,同时提高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四)文化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万人。当前,有一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岗位需求减少,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去产能、去库存中面临关停并转,大量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加上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就业目标压力巨大。 
  文化产业横跨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高就业吸纳能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为代表的服务业产值增加,直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辅助文化产业的设备制造、建筑、交通等增加生产值,从而间接拉动就业。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文化产业产值增加1%可促进第二产业就业增加0.2%,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同样正相关,文化产业产值增加1%会推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约0.12%。 
  “十三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尤其是加快三四线城市、农村乡镇的建设,以吸纳第一产业富余的劳动力,增加社会就业。当前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少足够吸引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基层城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可以增加城镇的吸引力,推动进城镇化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是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工具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分化严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下行压力十分巨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克服当前不利经济形势具有特殊作用,在经济低增长、高失业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也相对有所增加,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不降反升,经济下行反倒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机遇。有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具有逆势发展的特点,以美国为例,在过去几次大的资本市场灾难和经济衰竭过程中文化产业不仅没有减速,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舞台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重要的表现形式,而发展文化产业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的途径,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竞争。 
  近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长,但由于在这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地位相比还有较大落差,中华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没能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多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比约为10∶1,出口对象多是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对欧美的进出口贸易比高达100∶1以上。 
  影视、演出、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失衡情况也同样严重,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我国所占份额很小,美国的占比高达43%,欧盟占34%,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长。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提高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占比。 
  当前制约文化产业与 
  金融资本融合的主要障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事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能否完成,也是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脱胎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加上其自身具有一些特殊性,造成发展的严重制约,最突出的问题是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投资来源仍较为单一 
  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来源于5个方面: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外资以及文化企业内源资金。从国外发展经验看这几个方面都很重要:美国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产业给予资助,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也是重要来源之一,2007年其社会赞助一项就高达137.6亿美元,是政府财政投入的数倍;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商业赞助,政府通过立法,规定赞助者可免纳相应数额的所得税;印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私人企业和财团投资文化产业,许多有影响的媒体都是私人投资;韩国制定了“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以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投资;英国对投资文化产业的企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企业第一次资助文化产业时政府就会按照1∶1的比例“陪同”。 
  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来源则较为单一,国有文化企业仍以财政投入为主,投资方式也很简单,大多局限于财政补助方面,贴息、转贷等方式很少运用。民营文化企业大都由旅游、房地产、广告等其他关联行业转入,资金来源主要靠私人公司的原始积累,部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投资来源虽然有多元化的趋向,但在资本市场上其直接或间接融资一般相对困难,利用外资和社会捐助更微不足道。 
  (二)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联动 
  2010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年文化产业共获得贷款5328亿元,总量仅占86.8万亿元贷款总余额的0.6%,占当年全部新增贷款9.78亿元的5.4%。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不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了解不够,对接的主动性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起步晚而且专业性强、相对独立,大多数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了解较为充分,而对文化企业则相对不熟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严重,金融机构既不了解文化产品的属性、特点和盈利规律,对风险也不好判断,在金融趋利本性和避险本性的共同作用下,传统金融机构更愿意把资金投向熟悉和能把握风险的行业,即使有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他们对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是传统文化企业不擅长使用金融工具。国有文化企业多脱胎于事业单位,在原有体制下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对市场化经营还有习惯的过程,当有资金需要时往往还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主管部门拨款或协助解决,自身的能动性较差。民营文化企业除少数有实力外,大多属于中小微企业,本来就容易被金融机构边缘化,有资金方面的需求也只能靠自身积累去解决。 
  三是金融机构制定的贷款门槛较高。金融机构强调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现有投资标准更适合那些拥有大量有形资产的企业,文化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凭借人力资本和特有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普遍缺少土地、厂房、设备等资金占用较大的固定资产。同时,文化企业资产如何评估、赢利如何测算、资金使用周期如何确定等也与一般企业不同,但大多数金融机构在评估文化企业贷款时还套用普通企业的标准,强调抵押和质押,给普遍缺少有形资产的文化企业出了难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