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区别于传统业态,发挥“文化+”的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业态
深圳是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早在2003年,就将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立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依托市场、产业和科技优势,深圳率先探索出“文化+”的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的示范作用。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扎实推进,深圳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都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核心内容质量不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制造业规模比重过大、两个效益不相统一等,制约发展的“木桶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些发展难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地解决问题难以奏效。《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着眼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业态新。文化产业及其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和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对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考验。深圳利用高科技优势,成功探索出了“文化+科技”等新兴产业业态,但随着业态融合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已有的思维和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一些发展模式有逐渐固化的趋势,业态创新从整体上看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提升。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区别于传统业态,发挥“文化+”的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业态。
二是竞争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以竞争为前提,放宽市场准入。只允许公有资本经营,只有一种所有制在搞文化生产,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深圳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同时,从各国及各个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来看,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但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包打天下。市场经济的魔力正在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凡是市场发育较好、市场体系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也比较强。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交给市场去调节、去消化,要尊重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刺激市场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规模大。目前,全国范围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文化类公司仅有1%左右,规模化、集聚化的水平还不是很高。文化产业要形成气候,必须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文化企业,同时还要形成有梯队的企业结构布局,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利用产业集聚带来创新、市场、资本和规模的递增效应。
四是效益好。与经济领域相似,文化领域的供给侧也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完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结构性问题。当前,我国年文化需求总量约5万亿元,但实际消费才2万多亿元。为何需求转化率这么低,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侧疲软乏力,有效供给不足,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将推进供给侧改革放在重点,丰富产业文化内涵,如果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上不受欢迎,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实现文化长远、持续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五是平台高。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表明,高起点的产业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产业主体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贸易和投融资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必须继续发挥文博会、文交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的助推作用,改善文化贸易结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