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产业发展亟待破解意识和人才瓶颈

来源:兰州日报 时间:2016-09-26浏览量:519 【字号:

21日上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文化产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现场签约的项目共89个,实质性投资合作项目82个,总签约金额达1078亿元。其中,兰州市共签约12项,签约总金额达232.88亿元。(相关报道见9月22日《兰州日报》一版)

提起兰州,似乎总要说到“一碗面”和“一本书”。确实,牛肉面和《读者》几乎就是兰州在文化符号上的两张面孔,再加上“大梦敦煌”、“丝路花雨”这样的文化精品样板,兰州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听起来也似乎很有些高大上的味道。但事实是,这几个精品就像旷野上的大树,壮则壮哉,却难以成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兰州的文化底蕴无疑是深厚的,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厚的文化留存,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长期处于一种“吃老本”状态。“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是我们的文化精品,但除此之外其他能够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就屈指可数了。

据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共3172家,实现增加值60.91亿元,较上年增加10.59亿元,增速为18.7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实现增加值12.97亿元。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对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分析报告中也指出了四点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缺乏能起到领军作用的大项目,同时文化产业呈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此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目前的一大问题,从文化产业分行业来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还不成熟。分析报告中提出,兰州的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也有待继续提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现有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管理经营粗放,与其他产业联动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分析很中肯,这其中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意识,二是人才。

目前,兰州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培育不够,这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有很大关系。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当前我市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也不充分。许多文化产业部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运作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开发、发展能力薄弱。同时,从事文化产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这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本身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后续发展和做大做强。

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新的经济支柱和增长点,而兰州文化产业缺乏现代意识和专门人才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思想和创意为推动力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当前产业的一种生存状态,那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突出“文化+”的发展思维,从发展“创客”到鼓励上市,从搭建平台到创新机制,以各种产业为载体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大手笔的规划蓝图让资本领跑文化才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带给了兰州这么多文化项目,吸引了这么多资金,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从机制、政策、资金、人才上有所突破,为我市经济转型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后发制人的大好机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