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文化演艺、旅游合作等方面,我国不少文化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产业资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初步成果。云南首个驻外演出项目《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广受欢迎,成为人们旅游行程中的必备环节;山水盛典公司的实景演出开始走出国门,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展现当地本土历史文化,推动双方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分析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下,文化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丰富,需要升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企业搭建平台,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特色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专家建议,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针对“一带一路”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联合沿线国家设计文化产品,并通过联合调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品、文化遗产等领域合作,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工艺美术品贸易、参加展览、对外文艺演出等单向形式,未来的方向是从政府到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联合开发,双向交流,从而实现互惠共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
3、产业支撑:
促进文化要素跨国跨地区自由流动
【数据】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40%的GDP和75%的能源资源,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4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300多个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投资总值759亿美元。
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指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载体,如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韩剧,日本的电玩游戏软件等,不仅大大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促进经济合作发展。
在“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投资成为热点,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沿线投资总额已将近150亿美元。如安徽出版集团在波兰设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一带一路影视桥”工程立足于广播影视资源,引导丝绸之路重点国家影视创作以及合拍制作专题片等,目前已探索了一系列合作模式,如影视合拍、联合采访、频道落地、技术合作等。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企业正在扩大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产业通道是此次盛会的一大亮点。”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化交流不仅靠政府行政推动和民间血缘、地缘关系的自然交流,在全球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要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载体,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体系。这就要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品、文化要素跨国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从而满足沿线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陈少峰提出,在我国对外交流模式中,“一带一路”模式更着重建立文化共同体互惠平台,通过平等贸易,组织文化交流,使多方共同受益,“例如,可以采取轮转消费的模式,如在沿线城市举办百城摄影展、组织文化专题旅游、影视合作等,加强沿线多个国家文化消费交流,逐步将文化交流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深化文化产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