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发展有质量的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证券网 时间:2011-12-21浏览量:87 【字号:

        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未来5-10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获得跨越式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从粗放发展向集约、规模化发展过渡,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投资者,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谨防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产业泡沫,避免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

        一些政府和企业有盲目上项目的端倪,若任其发展可能导致“滥文化”出现。例如,目前各地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动漫基地、影视基地等纷纷出现,但也有个别园区出现了生产的产品似乎跟文化产业的关联并不大,甚至完全不是文化产品的现象。

        随着文化产业被确立为支柱性产业,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但其中不少明显存在偏离理性的投资冲动。据研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北京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已有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已经披露规模的基金数量为83只,总规模折合达1330.45亿元人民币。该俱乐部负责人刘德良表示,文化产业基金设立的热潮还将延续,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隐忧:跟风趋势渐显,基金设立将过热;投机倾向渐强,投资行为不够。

        以电影为例,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已超过500部,全国城市影院票房已超过120亿元。但500多部电影只有1/4能得到放映机会,也就是说,还有超过七成的电影投资无法收回,这明显是不正常的投资行为。

        如果说投资热是民间资本的冲动之举,那么,国有文化企业盲目转企改制上市热就是国家资本的跟风行为。一位业内专家指出,现在各个省市区的出版、广电、院团单位,都在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筹划或忙于“转企、组建集团、上市”三步走,走市场化道路;但有些企业并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不管条件具备与否,恐怕都未考虑清楚募集来的资金干什么,更没考虑投资者的回报,就跟风搞速成的转企上市,其效益如何就要打问号。

        还有个别地方不管自身文化资源如何,一律喊出“文化之都”、“文化强省”的口号。这种路径难免导致形式主义、政绩工程。

        事实上,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规律。如何理性地发展文化产业,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业界思考:

        首先,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谨防重复建设、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其次,不能一味求大。文化产业领域既需要大企业,也需要小企业,要防止过分垄断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影响,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

        此外,政府要理性投入。国家应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的经济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尤其要注意引导资金投到那些需要钱并能够赚到钱的行业和项目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