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保持了红红火火的态势,各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后新品不断,民营院团继续保持着旺盛创作力,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习惯于付费观看演出。然而,票价过高、缺乏精品力作、没有形成品牌正成为这一市场的尴尬,因此在红红火火的背后,中国演出业还面临更多的考验。
首都核心演艺区
国内演出市场日益复苏,北京打造国际演艺之都的步伐也在加快。10月28日,“天桥演艺区”和“天坛演艺区”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未来十年北京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的重大项目之一。根据规划,到2020年,首都核心演艺区将陆续新建、改造剧场达50座。这使得北京有望超越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演艺集聚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北京共上演各类演出超过2.57万场,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9万场,走高的数据为首都核心演艺区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然而一座剧场的繁荣,往往是经过了数十年的预热和积累,因此如何为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配套的内容产业,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妈妈咪呀!》中文版
盘点2011年国内音乐剧市场,《妈妈咪呀!》成为不得不提及的一部戏剧。筹备一年、投资高达亿元的英国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自今年7月上海首演以来,截至10月11日,在国内演出已经达到100场,吸引了13万人次观众走进剧院,收获票房4500万元,创造了中国音乐剧全国巡演纪录的新高。
《妈妈咪呀!》中文版负责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认为,这部戏剧的成功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中国音乐剧发展带来一套“三步走”的全新思路。第一步,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树立消费习惯,培育音乐剧市场;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国外经典剧目;第三步,创作原创的本土音乐剧。
民营小剧场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两年时间,超过400台小剧场戏剧在京城上演;今年3月至9月期间,京城共有4个群体定位明确的大规模小剧场戏剧节推出,100多部戏轮番登台;仅在北京,小剧场的数量就从2009年的11个激增至2011年的30多个,剧本数量也已超过350部。如果没有民营小剧场,2011年的中国演出市场将失色不少。
民营小剧场的蓬勃发展势态喜人,但不得不注意的是,民营小剧场生存现状依旧堪忧。一方面,部分小剧场以娱乐、搞笑为吸引观众的手段,不惜产出大量“三低剧目”——低创作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的演出,损害了小剧场话剧固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另一方面,民营小剧场如今还面临着入不敷出、租金高昂的头疼问题。
政府角色
12月7日,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演出市场有关问题管理的通知》,其中有一条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文中规定,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不得主办或者承办节庆演出,不得直接参与投资节庆演出;节庆演出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举办节庆演出应当将整体方案报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未经审核的,不得以“节、周、月、季”等名义进行宣传。
中国演出市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但政府要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却是需要琢磨的问题。数据显示,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直至2011年,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国内演出市场累计收入已达500亿元人民币,文化演出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规模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这就需要政府将更多的决定留给市场自己做决定,而作为监督人和管理者,政府需要做的是,谨防各类以政府名义为名敛财、破坏市场规律演出活动的出现,为演出市场提供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
低票价
演出的高票价一直是阻碍老百姓观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张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演出票,足够扼杀他们一切的艺术憧憬。
就在12月17日,北京成立了首都剧院联盟,联盟主席、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肖培公开表示,在未来的演出中,将开辟出更多的低价票区域,尤其是低于100元的演出票,这使得众多热爱戏剧但又苦于高票价的观众为之振奋。有业内人士表示,票价降低的核心因素,在于如何降低演出剧场租金和演出成本,这才是根本,才能实现剧团和观众的双赢。让业内欣喜的是,肖培近日表示,未来北京市将考虑通过加强政府采购演出剧目、对演出团体和剧场进行补贴等多种形式,促进票价的下调。低票价,将不再成为个例。商报记者 陈杰
记者手记
质优价低的演出人人爱看
演出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曾经几度进入大大小小的剧场,观看杂技、交响乐、小话剧等各类演出。每每被精彩的剧情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却都要小心地摸摸自己的钱包,心想还够看几回。所以,当看到更多低价票出现时,忍不住欢呼一下。
票价定得高了,但演出质量并没有跟着上来,这成为百姓拒绝消费的另一大原因。缺乏经典精品力作,已经让观众失去对演出市场的信任。因此,希望明年多出一些对得起票价的演出。对于演出市场来说,品牌建设、宣传推广、成本控制等等都还有待完善。所以,要给予中国演出充足的时间,毕竟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中国演出业的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