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战略筹划,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提炼升华,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深远安排,标志着我们的国家战略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全面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的高远谋划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更多的是优势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内容。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可以说,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加强本国文化作为谋求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把握了国际竞争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着眼于国际竞争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培养和强化,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纵向的进步,而且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显现优势。目前,中国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制度创新能力,其来源是对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批判性传承,是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勇敢借鉴,更是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深入总结。从国家层面上来推动这项工作,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然有效激发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有效提升国家发展能力的深刻把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发展能力就是一个国家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面资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发展能力高低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今时代,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繁荣,精神生产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功能也更为强大。文化在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同时,日益由后台走向前台,由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宏大事业,文化既作为发展本身的重要目标,同时又广泛地活跃、渗透、作用于其他各个发展要素之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其他各项建设的内涵及进程,成为总体布局中最生动最积极最有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期我们国家发展能力的新领域、新引擎。
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改革发展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崭新飞跃,是对新形势下提升国家发展能力的关键布局和战略指导,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全面繁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文化蕴含的巨大力量,切实形成思想共识、增强战略意识,真正把文化建设摆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上。在当今世界,市场决定了话语权和主导力。市场份额越大,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就越大。面对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国文化要发展起来,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把文化产业放到国内外的大市场体系中去谋划,在不断创新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时代的检验和消费者的检验,用市场的力量把中国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组织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创作组织系统等文化系统,致力于创造新的理念和文化产品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挖掘文化在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上的巨大潜力,从而为国家调结构、转方式开辟新的途径,引领我国经济新一轮的持续发展。
大力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战略建构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灵魂和血脉,是该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符号系统,表征这个民族共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创造了饱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连续五千年发展至今的灿烂中华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化背景下,要素符号和商品被或多或少剥离了地理因素,作为个人的民族因袭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文化的边界提供的保护大为丧失,网络在改变生活、时间和空间等物质基础上构建了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些嬗变极易导致国家认同危机、民族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当代中国进入各项建设改革纵深攻坚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在这个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频发、社会风险加大的社会变迁时期,迫切需要用贴近时代、生动丰富、富有感染力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意志共识,达到凝神聚魄、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从兴国之魂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导。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当前,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要坚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增强国家凝聚力,核心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同时,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基石还在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和思想道德的支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厚重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强化国家凝聚力,还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强文化理论的创新,积极发现和满足人们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更好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整体塑造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布局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国家的安全是一个综合体,不仅取决于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有形硬力量,而且决定于作为意识形态、政治体系、文化价值观等隐性软力量。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中,文化由于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因而成为最深层次的国家安全。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不断上升,一些西方国家往往把文化作武器,以强势国力作后盾倾销、兜售和推广其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在经济扩张中推行“文化演变”。他们想颠覆一个国家往往从颠覆其思想意识形态开始,而意识形态的渗透正是文化渗透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渗透、意识形态侵蚀的重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增长。然而一个大国的崛起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克服重重困难和矛盾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也会不断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六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安全形势的深刻把握,是从国家安全高度对文化领域进行的战略指导,也是对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长远谋划。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高对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军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精神支柱,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确保军队绝对忠诚可靠。要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打造自身的文化优势。要大力加强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各领域的国际文化活动,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如中国的国家整体安全将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实现一样,中国的文化安全也必然在文化发展中实现,必然在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