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产业的分水岭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2-06-26浏览量:91 【字号:

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成为一种共时性的竞争行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无论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时间的历时性让位给了空间的共时性,都在发动一场新的‘文化战争’。

从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至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快速起步、初级发展的第一阶段。13年来,文化产业在概念引导、专业建设、观念转变、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企业实践、产业发展等诸多任务达成中一路走过来,最终酝酿了“文化强国”的国家愿景,进入实施“文化立国”战略的新时代。

国际著名文学理论学家和批评家塞沙尔曾说:“没有一个种族能垄断美、才智、力量;在胜利的集会中,每人都有一席之地。”

只不过,这种文化战争的形式都希望以美国化了的好莱坞式的娱乐形式来呈现,都希望面向全球市场输出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

当中国提出“文化强国”口号的那一刻起,既是主动对这场已经打响的文化战争开始一次国家力量的冲锋,又在无意中给别人树立了文化攻击的靶子。

以电影为例,2012年上半年虽然为数不少的微电影发动了局部攻势,但本土电影的票房表现却是哀鸿遍野。面对14部新增的3D或IMAX大片以及国际巨头的并购、中美合资公司的开办,中国还使用“文化例外”(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而制定的一种政策,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关贸总协定谈判)的常规武器已经不足以撼动美国主流文化的坚船利炮了。

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我们的文化企业还显得羸弱瘦小。故事驱动力的不足、内容创意的无力、版权经营的缺乏,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致命短板。那种美国式的创意高地的打造,远非一日之功。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利润贡献值来看,前端的内容创意利润率为45%,中间的内容制作和内容复制分别为10%和5%,后端的交易服务为40%,而我国过去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未来的政策应着眼于如何推动从中间环节走到产业链的前后端环节。比如,如何鼓励内容原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品质,怎样鼓励文化消费、提升公民美学素养等种种措施手段,都亟待新政出台。

从几个具体行业来看,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广播影视业,尤其是电影业,已经充分市场化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开放、企业主体的培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市场开放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