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后,地产再融资又重新开闸了。日前,天保基建、中茵股份发出公告,其非公开发行A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而且定增目标均直接指向商品住宅业务,而非此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专业市场”、“保障房”等业务。多家研究机构认为,房企再融资的开闸,也意味着管理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思路从抑制开发商资金向增加供应全面切换。
年内陆续有再融资获批
2010年4月份,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此后,虽然监管部门并没下发正式的文件,但实质上全面暂停了上市房企再融资的审批。不过,在进入2014年之后,上市房企再融资的限制出现了悄然的转变。
1月,海印股份发布公告披露,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审核通过。这也让海印股份被视为自2010年以来首家再融资方案获批的房企。2月25日,外高桥发布了再融资公告,将向控股股东上海外高桥集团和上海东兴投资公司发行不超过4 .2亿股股份,将用于购买外高桥集团持有的3家公司的股权,以及东兴投资持有的外联发41.65%的股权。3月17日,金丰投资披露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重组,拟注入绿地集团100%股权,预估值达655亿,刷新了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借壳纪录。如果金丰投资重组方案交易完成,绿地将借壳金丰登陆A股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房企在内地市场上市融资以借壳与重组的方式有条件开闸。
而最重磅的消息则发生在3月19日,当天晚间,天保基建、中茵股份发出公告,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
中茵股份预案显示,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募资约17亿元用于徐州中茵广场项目。该项目包括小户型公寓以及酒店、办公楼、产权商铺、大型超市百货等。而天保基建拟以不低于4 .48元/股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3.46亿股,募集资金15.5亿建设三个房地产住宅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此前海印股份“专业市场”的名义,以及外高桥“自贸区”的名义,中茵股份定向增发所募资的投向明确涉及商品住宅业务,不再需要“借口”。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依然没有监管层的正式公告,不过这已意味着A股房企再融资的正式开闸。暂停A股房企再融资作为过去几年楼市调控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已正式退出。
强制性行政手段调控或逐渐淡化
对于近期地产重组及再融资的开闸,多家研究机构认为,这意味着管理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思路进一步市场化,从抑制开发商资金向增加供应全面切换。
国泰君安指出,上市房企再融资实质性开闸,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方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强制性行政手段调控可能逐渐淡化。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思路是一方面通过增加住宅土地供应、优质房企资本市场融资开闸、共有产权房等多样化方式,积极增加市场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通过限购等手段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使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恢复平衡,之后强制性的行政调控手段可能逐渐淡化。
瑞银证券则认为,再融资的开放,将明显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面。股权融资能使开发商具有更好的资金状况,净负债率将显著下降。同时,债券市场融资的大门也可能向A股开发商放开,这将意味着开发商将获得更加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短期内无法改变楼市供求关系”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在国外美国Q E逐步退出,国内“钱荒”导致的银行信贷紧缩的市场背景下,市场“流动性”阶段性趋紧的特征不可避免,国内房地产融资环境和难度在持续恶化,融资渠道是否畅通成为决定房企另外一条生命线是否延续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韩世同认为,房企通过股市融资本来就是正常渠道,本来就不该关闭“再融资开闸的影响目前来看是有利于楼市的,如果再融资融得多、融得好的话,就既能保证楼市市场化回归,又能使房企资金不断裂。但是也不能大规模地放开,如果房企一拥而上,大规模地融资,也会引发市场的担忧。”
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则认为,地产再融资开闸对行业而言是利好,至少被正视和公平对待。不过从短期来看对市场没有影响,因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供求关系。“地产融资开闸至少表明了中央的一些态度,要控制银行系统风险,也要给房企融资渠道。”他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林广 实习生 孔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