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王微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土豆网,告别土豆网后,他重新出发,出人意料地创立了追光动画。这家新生的动画公司因为王微而备受瞩目,被媒体描述为“中国的皮克斯”。
为了显示第二次创业的认真态度,从互联网转行的王微先后见过300多位动画和电影的业内人士,然而,那些业内人士的建议他几乎都没有听取,而追光动画也成了一家不做外包、不在美国组建团队、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动画电影公司。
在创立伊始的光环褪去后,王微很快让追光动画“沉寂”了下来,远离公众视野,在北京郊区的一个艺术区内开始精雕细琢式的创作。今年3月,追光动画交出了新的“作业”,发布了动画电影《小门神》的90秒概念预告片。这算是王微团队第二次公开亮相,上次是一年前,2014年3月,王微团队在网上放出3分钟动画短片《小夜游》,首周播放量近3000万,引起了业界不小的关注。
《小门神》的野心
追光动画表露出成为中国版皮克斯的野心。在成立的两年间,团队人数从20人拓展到190多人,完成了B轮2000万美元融资,交出了3分钟的短片动画《小夜游》和长篇动画《小门神》的90秒预告片。
《小门神》预告片发布后2小时,“小门神”跃升微博电影热门话题第一位;发布后24小时,预告片全网播放量超过2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500万。据制片人于洲介绍,这会是一部3D合家欢动画电影,发生在神界和人间的江南小镇,讲述一个关于改变和如何有勇气面对改变的故事。
观众热烈地讨论,大家惊诧于《小门神》呈现出的技术水平,甚至有留言说“好激动,这是国产动画的希望”;也惊喜于电影里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写意的画面和诗词的意蕴结合在一起”。但不少人觉得预告片让人看不懂,担心追光动画讲故事的能力,“场面是不错,但炫技是没用的,关键在故事、细节。”不论是赞是弹,一款预告片都不能说明更多,须等到影片正式上映后才见分晓。
《小门神》共投资1.3亿元,身为导演和编剧的王微掌控着品质,制片人于洲把握节奏,技术总监袁野负责搭建技术平台。王微说,对于《小门神》的剧本,他已经修改到了第30稿。
作为该片编剧和导演的王微,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硕士,擅长科技,又长期浸泡在各类思索生命终极问题的书籍里,还亲手写过剧本和小说。设计科技类产品和写故事是两件能让他兴奋的事。从土豆网退出后,这位互联网老兵琢磨来琢磨去,还是动画电影最能满足这些心底的冲动。
王微投身动画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满意。他说国产的动画电影水平实在有违观众的期待。“只有别人做得不好,我才会关心这个,才会感兴趣,如果已经做得很好了,那我们还干嘛,因为不够好,我们才有机会。”
2014年动画电影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14%,而在中国市场上只有不到4%。在中国银幕数呈几何型增长的当下,这个4%代表的是机会。在2015年以及未来这个数字能被撑到多少,不仅王微的追光动画在关心,所有动画电影从业者都在关心。
用互联网思维管理动画公司
王微曾对投资人许下3年制作出世界一流动画电影的时间表。从2013年到2016年,追光动画计划在2016年1月用长篇电影《小门神》交出答卷。这是特意选定的节点,2015年12月23日是梦工厂《功夫熊猫3》的北美首映时间,《小门神》选在同期上映意在对决。“既然想要做最好,就要跟最好的人较量。”王微说。
初生牛犊的《小门神》凭什么跟《功夫熊猫》叫板?王微自信手里攥着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经过了30多稿的打磨,也成为追光动画招募员工的一项指标。王微说,确定加入公司前,他们会先看到这个故事,认同故事是加入的基础。
追光动画的技术基因也是王微的底气。如果你问他有没有担心动画技术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会告诉你,“不懂就学呗,这有什么难。”学习的方式包括向人请教、看书、动手实验。他从美国一路聊回国,前前后后见过300多个动画和电影业内人士,得出了一个结论,动画电影是由科技驱动的,一些对传统电影公司来说觉得困难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举手之劳,比如,搭建能让上百人共同作业的服务器。
为了制作出一部可以媲美好莱坞的动画电影,王微曾远赴美国取经。2012年末,他曾多次造访皮克斯。他发现,目前国内的动画技术水平与美国差距还是较大的。“比如渲染器,迪士尼近期有了自己的渲染器,皮克斯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梦工厂也有自己很好的口形和表情系统。为什么他们能做得这么丰富?因为他们库里有几十万的存量资源,每做一个电影都会有积累,这些依靠时间积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尽管这些依赖于时间积累和历史沉淀的优势是追光动画在短期内难以追赶的,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鸿沟在逐渐弥合,整个互联网对科技发展的加速和迭代,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王微认为,在新的技术出现时,后来者有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与新技术接轨,如灯光渲染,现在就没必要用古老的渲染方式,而是可以直接采用新的真实物理灯光的渲染。
追光动画目前正在研发适合动画制作的“人工智能”,目标是解放一部分人的工作,让机器自动完成一些动画制作,如角色模型的建构等,让人的智慧和精力更专注于创意和创作上。
王微的理念是,充分利用技术释放生产力,把人从繁琐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一切能够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绝不耗费人力。但是对动画制作来说,再顶尖的技术也无法替代艺术创造,这需要艺术人才。
王微用近乎执着的方式配置和培养人才。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因为他深知一个人的短板会带来整个工作系统的低质、低效,影响的是整个公司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追光动画现有的190多人团队是王微一个个亲自面试进来的,除了引进美国动画人才,追光动画的团队大部分还是华人,加入追光动画之前他们或是工作于皮克斯、梦工厂这样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公司,或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动画电影团队中的一分子,有才华,有梦想,也有经验。
这190多人的团队分为技术、项目和艺术3个方向。追光动画刚建立就不像一家电影公司,在其对外宣传中,并不大谈剧本和动画形象。“在中国一般动画电影公司的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比例是15:1或20:1,而追光动画的艺术和技术人才比例基本是2:1,随着时间发展未来是1:1。”王微说。
王微以接近宠爱的方式对待这支队伍。“做动画行业的人很辛苦,所以我们尽最大可能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给他们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只需要专心创作。”
追光动画是用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来进行管理。员工有公司的股票期权。追光动画的办公环境也展示出不同于传统电影公司的扁平化特点,你会发现那里竟然没有一间封闭的办公室,王微和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办公,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找到他。
互联网公司做产品重点是迭代,发现问题就修改,要不断地修改。刚开始王微发现,一些艺术家不喜欢别人修改他们的作品。于是王微以身作则,他的剧本大家都可以提意见,所有员工都可以看到剧本,有意见随时可以提出。
由低幼化向全龄化进阶
就目前情况来说,中国的动画电影产业仍处在开疆拓土的阶段。目前市场表现比较突出的国产动画电影是“熊出没”和“喜羊羊”两大系列,目标群体是少年儿童。“喜羊羊”系列大电影定位于小朋友和家长春节亲子电影,自2009年至今累计票房超过7亿元。而2014年贺岁档,同样是低龄动画电影代表的《熊出没》在内地斩获2.46亿元票房,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虽然国产动画电影在2014年进行过不少由低幼化向全龄化的尝试,但结果不尽人意。除了斩获1.1亿元票房的吐槽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其他试图覆盖全年龄的动画电影都铩羽而归。耗资1亿元的《龙之谷》,最终票房未突破6000万元;而《魁拔3》在上映前虽被寄予厚望,2300多万元票房的惨淡结果导致了这一系列后续制作的无限期后延。
与全龄化国产动画电影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全龄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票房已近4.5亿元。这也是王微看到的全龄化电影的机会,当一部动画电影具备了合家欢的气质,如《玩具总动员》、《怪物史瑞克》和《狮子王》等,老少皆宜,全球通行,随之而来的将是票房、衍生品和版权收益的狂欢。
不过,第二次创业的王微心态更加平和,并不给自己规定第一部电影一定要大卖特卖。他说自己最关心的还是电影本身的品质——镜头好不好、动作是不是合理、情节是不是足够有趣。“如果电影做出来质量很差,那很可能第二部电影我就不做了。但如果做出了一部好电影,但票房不够好,那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二部、第三部。我们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火了或死掉。”
王微对外界评价的态度是:“我不关心他们看好或不看好,我关心的是内心驱动,我们要做打动人心的作品,要打动别人先要打动我们自己,而打动我们的总是一些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