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精品迭出 亮点纷呈——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来源:文化聚焦 时间:2011-10-12浏览量:233 【字号:

    中国文化报记者翟群报道: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事业更加关心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作环境宽松和谐,艺术家激情高涨,舞台艺术创作和演出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普遍繁荣的良好局面。 
    艺术作品精彩纷呈 创作水平整体提升
以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重大艺术活动引导艺术创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利用重大节庆契机,推出一批主题突出的优秀艺术作品。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既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创新工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有110余台优秀剧目参加,演出近400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有各地新近创作的65台优秀剧目集中亮相……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参演的36台剧目中新创剧目有18台,占到了一半。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话剧《问苍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歌舞《炫》和《水墨中华》等作品都是首次亮相。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每年度的集中“阅兵”,这30余台剧目给观众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也折射出我国艺术创作的整体情况。 
    多样化的艺术展演活动,推动着各门类艺术的持续繁荣,也为观众敞开了欣赏舞台艺术的大门。在2010年12月举办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上,全国38个京剧院团上演了46台优秀剧目。自2005年《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实施以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创作了15个广受好评的京剧新剧目,如《成败萧何》、《飘逸的红纱巾》、《北风紧》等,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今年7月的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汇聚了32台优秀剧目,以丰硕的成果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拥戴,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与此同时,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数量日益增多,活力更加凸显。2010年6月举行的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23个民营院团演出了越剧《状元未了情》、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14台优秀剧目,展示了民营艺术院团的生产创作成果。此外,为引导和加强小剧场话剧的健康发展,今年9月,文化部在上海举办了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来自专业院团和民营机构的16台优秀剧目参演,这也是政府部门首次举办此类展演。 
    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支持优秀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促进和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国家在“十五”期间开始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已推出5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从2008年开始,工程进入第二期,已评审两届,推出了20台重点资助剧目。京剧《宰相刘罗锅》、舞剧《大梦敦煌》、川剧《变脸》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在精品工程中脱颖而出,得到国家的扶持资助和宣传推广,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 
    创作队伍稳固壮大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资源是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才兴文,人才兴业,繁荣文艺创作最终必须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七大以来,文艺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老一代艺术家精神焕发,中青年艺术家担当主力,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提升。近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22.07万人,比上年增长6%。 
    在文艺创作队伍稳固壮大的背后,凝结着艺术管理者们的智慧与汗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芭蕾舞团一步步摸索、实践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考核、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入竞争机制,按岗位设定年薪,实施风险共担方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大向一线倾斜力度,尤其向演员倾斜。除了在收入上为演员着想,中芭还自筹资金,想办法为演员们解决退役之后的生存之忧,比如:出资为演员进行转岗培训、设立演员基金等。 
    建立新型用人机制,扩大艺术人力资源储备,满足演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国家话剧院于去年9月与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联合创办了艺术职业培训基地,专为国话选拔和培养后备表演人才。其中的部分优秀人才通过签订协议与国家话剧院建立起演员代理关系,使其成为该院的注册演员。到目前为止,培训基地已举办了5期学员班,共有104人参加了培训,其中63人已成为剧院注册演员。今年夏天,国话推出的青春版《四世同堂》从主角到配角大小30多个角色全部起用剧院注册演员,剧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 
    积极开拓市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快速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37.15万场次,观众人数8.8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8.2%。文化部9个直属院团共演出2669场,同比增加290场,增长12.2%;全年总收入约5.67亿元(演出收入约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2%。 
    2009年,中央歌剧院创立了“国际歌剧季”品牌,在4个月的时间里,上演了10台23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歌剧及音乐会,有12万余人次观看演出,演出收入达1000多万元。国家京剧院在实施演出季品牌战略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演出经营网络。从2007年至2011年6月,剧院演出1554场,收入5706.33万元。今年上半年演出收入更是突破1200万元,创历史新高。 
    改革评奖机制 突出正确导向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部坚持正确评奖导向,对全国性文艺评奖和比赛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和改进。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将评奖周期改为3年一届,并提高了参评作品的演出场次标准,将专家评议、市场检验和群众认可有机结合,注重加大市场和群众认可的权重。为提高舞台表演艺术水平,推出优秀舞台表演艺术人才,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十三届文华奖还首次对“文华表演奖”进行单独评选,从全国推荐的不同艺术门类的演员中评选出于魁智等25名优秀演员。 
    为正确引导文艺创作,鼓励艺术院团坚持“三贴近”和文艺创作演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并逐步建立保留剧目制度,文化部于2009年开展了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评选以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400场为起点,从1200多部申报作品中评选出越剧《五女拜寿》等18台优秀保留剧目,并给予100万元奖励。评选把观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提高对演出场次的要求。这一评奖导向的重大变化,反映出政府部门对艺术规律、市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文化管理手段上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获奖不是终点。2010年9月,文化部组织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在全国31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开展巡演,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让人民共享艺术发展的优秀成果为宗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场次后,文化部予以奖励。这一模式有效地调动了艺术院团和演出公司、剧场、院线以及地方政府等的积极性。演出总场次近500场,观众40多万人次,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