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产业:走在春天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时间:2011-12-14浏览量:155 【字号:

        中国入世初期,国内文化需求正逐年增长,而文化供给却显乏力。入世后,国内文化企业开始与好莱坞、迪斯尼、贝塔斯曼等国际文化巨头同台共舞,内容日益精彩,竞争也日趋激烈。10年来,国内文化产业已由一株小小“盆景”成长为一片靓丽的“风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已然明确、框架逐步显现,但与国外相比,在一些领域仍然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仍略显蹒跚。

        国际视野促发展

        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斐然。对其梳理不难发现,入世所带来的国际视野大大促进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受到国际经验启发。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出台了专项规划和金融支持相关政策。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10大产业振兴规划后,我国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深受国际环境影响。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文化产业逆势飘红。当年,贺岁片《非诚勿扰》创造了3.5亿元的票房奇迹,其投资方华谊集团稳赚1亿多元;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单集售价达到百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盛大等网游企业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文化经济的力量引人注目。

        二是发展目标借鉴国际经验。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大概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与钢铁、汽车等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部门没有区别,应为文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个人的文化创造提供一个公平的、充分竞争的环境,并给受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国际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可以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且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国已经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齐永锋多次强调这个观点。

        近年来,文化大国的含义已悄然改变――不止于文化资源的丰富,更体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极大提高。

        从电影行业来看,2001年,我国引进的16部好莱坞进口分账影片,对我国的电影票房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当年国产影片票房只有3亿多元,16部进口分账影片的票房却有5亿多元。而近年来,我国一批优秀电影作品问世。2008年,我国12部超亿元票房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了8部之多,合计票房15.0806亿元,占73.7%的份额。

        从动漫行业来看,以《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代表,动漫产业的品牌意识正日益形成。此外,“动漫+玩具+媒体”、“电视+电影+衍生开发”等新的经营模式探索也取得佳绩。

        从文化贸易来看,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相比“十五”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比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

        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首先,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仍显蹒跚。国家广电总局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外销呈“三少现象”:一是海外票房少。2010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仅为30多亿元,不到美国的1/40;二是连续增长少。近5年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虽增长113%,但明显低于国内票房410%的增幅;三是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2010年达成出口交易的纯国产影片仅1部。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文,要求所有电视台黄金时段必须播放国产动漫,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动漫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存在出产量大,质量不高的现象,海外竞争力更是微弱。

        其次,国内文化产业环境仍待改善。以音乐行业的版权保护为例,2006年之后,数字技术的运用给版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唱片工业的生产模式和盈利模式。此后,唱片业陷入困顿,发行量逐年递减,市场迅速萎缩。同样遭受版权问题切肤之痛的还有出版行业。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750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而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也开始凸现。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已经进一步明确。展望未来,还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其真正“落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