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确立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的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适应。
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来看,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还有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
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探索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化建设极为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事业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历史新时代,文化领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迅速改变。1979年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迎来文化发展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提出了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进一步解决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党如何领导文艺等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为中国文化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文化园地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以区分,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提并论,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同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从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开创了文化建设新格局。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步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紧紧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目标展开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建设步入历史新起点。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个战略目标。
只有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性贡献。这条道路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全会确立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中,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高举起我们党的精神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内容的先进性作为文化的灵魂,创新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保持文化的生机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一个奋斗目标,也是一个战略目标。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鼓舞全国人民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将会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是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军街转角处的“红军书屋”。春节期间,贵州省遵义市的红军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人声鼎沸,年味十足。但在热闹的街道转角处,有一方宁静的小天地“红军书屋”。从繁华的街道踏入店门,只觉书香四溢,浓浓的红色文化扑面而来。店主王雪梅正在悉心整理书架,《毛泽东诗词》《红色歌曲》《老革命家的故事》……一本本红色图书排列得整整齐齐。这里出售不少与中国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相关的书籍,为红军街又添一抹“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