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产业:无烟的经济支柱

来源:宁夏新闻网 时间:2012-02-10浏览量:165 【字号: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及优势:一是它的协调性。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事关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可以增加GDP和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并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二是它的绿色性。文化产业小部分属于第二产业,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低、污染小,具有鲜明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三是它的高效性。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文化产业既可以是典型的创意经济,通过较小投入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是资本和技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可以说,在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一是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强调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以创造、生产、营销各种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的互动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文化产业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战略的实施,预计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三是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企业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国内外文化市场扩大和巩固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实践来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单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产业发展中应重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建设动力和舆论支持。二是要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对经营性文化单位,依据“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进行改革,实行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市场主体。四是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及文化产业建设的改革主体、发展主体、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自创、自建、自办文化及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