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阐述,使人强烈感受到:国家如此重视,文化事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关键词: 大发展
“搞文化”挣大钱的观念不可取
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代表、委员们对此纷纷叫好,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出,是政府在文化上自觉的表现。”如何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吴江认为还需要思考,“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繁荣不是通过一个大的运动就能搞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则认为,文化强国的标志在于一方面要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强有力的国家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有大批当代文化精品,文化品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做支撑。
“文化发展和建设,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全国政协委员李扬表示,通过“搞文化”挣大钱的观念不可取,不能借此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全国政协委员龙瑞强调,文化发展一定要遵循文化自身的规律,切不可泛文化。
关键词: 支柱产业
文化需要多给予少索取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一哄而上。有的文化形式可以大力发展,比如影视产业,好莱坞电影能收获全世界80%的票房;但是有的文化形式,如京剧、地方戏曲,就很难产业化。
吴江表示,目前全国有好几千家动漫公司,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但是没有好的思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品的内容就会空泛和乏力。
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说,要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
关键词: 改革
文化改革需要政府进行总体规划
“改革总是艰难的,但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到了。”不少代表、委员在谈到文化体制改革时如此感慨。
全国人大代表邓宝金说,“目前演艺行业正处于改制的关键时刻。要改革,政策应该先行。目前来看,院团没有国家的扶持,没有规则完备的政策,剧团的改革根本走不远。”
全国政协委员阿拉泰希望,政府能稳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陈立德也建议,政府可发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给赞助文化事业的企业减免相应税收。(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