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打通“任督二脉”:金融输血文化产业

来源:半月谈 时间:2012-03-15浏览量:170 【字号:

融资瓶颈是目前困扰中小文化企业的关键问题之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打通这一“任督二脉”。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文化建设,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政策扶持的春雷滚滚之后,各界人士热烈期盼着金融资本的“春雨”能够随之而至。

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才能爆发更大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和资本市场相结合,才能爆发更大的力量,投融资和文化产业的结合要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

两会热议金融输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正“春雷”阵阵。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央确立了在文化领域“改革促发展”的主线,文化体制改革迅速破题。就在“两会”前,文化部刚发布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该倍增计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年均增速在20%之上。

而在此次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命题,提出“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重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这么重视文化产业,群众消费者都这么重视,对文化产业来讲是一个春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振奋地道。

值得一提的是,王亚非强调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和资本市场相结合,才能爆发更大的力量。大量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投融资和文化产业的结合要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资金就像是“春雨”。“就像我们说的春雷响了,春雨还没下,或者春雨下来了要润物细无声。”他道。

融资难已成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事实上,在此次两会有关文化体制深入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话题的热议中,代表委员们大多提出,融资瓶颈是目前困扰中小文化企业的关键问题之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打通这一“任督二脉”。

全国政协委员、宝成集团董事长柴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条块分割的产业结构中,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无法落实,文化产业“一次开发,多次利用”的高收益赢利模式无法实现,金融机构介入其中难以图利,也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和金融结合的一大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亦指出,目前,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他表示,虽然2010年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围绕现实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在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政策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二十项措施。各地区政府部门也纷纷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然而,“尽管各级政府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机构文化产业信贷业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现阶段仍然存在政策层面缺乏有效安排、执行层面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由政府直接参与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财税优惠支持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操作不便利、文化产业风险缓释手段不完整,等等。”马蔚华在提案中表述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则在自己的提案中对文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限制了金融机构全面对接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作了详解。他认为这主要有四大方面原因,具体表现为:企业诚信状况、版权保护与侵权状况、合理授权使用方面仍然不尽人意;版权质押的立法、执法、法律意识还存在法律制约;尚未达成行业共识的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缺乏权威性版权评估机构;版权交易渠道或交易体制尚未与市场对接等等,极大制约了金融支持文化发展的积极性。

两会代表委员支招金融输血文化

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此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亦踊跃建言,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支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证监局局长左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作为配置和优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应当为文化产业作强力助推,让文化产业扬帆资本市场。

左红建言,要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对相关制度作进一步完善,使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针对文化企业人才是决定因素的特点,制定有特色的股权激励机制;比如针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重、有形资产轻的特点,优化相关门槛设置。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最终依靠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谈及文化体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则如此道。

他特别强调,当前,特别需要把组建若干家中央文化企业集团公司作为重点,推动中央文化企业尽快上市壮大实力,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

除了加快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壮大实力,参加“两会”的银行家代表委员们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为金融输血文化提出了不少可操作建议。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自己的提案中提出了四大建言: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建设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受理机制,探索建立更有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模式。二是尽快完善版权、质押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版权登记、评估、转让、变现等环节的规定。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设立单独的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专业担保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通过风险补贴、专项补贴等方式分担文化产业风险。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进程,为质押知识产权的处置变现提供高效的市场支撑平台。

“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我建议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出台相关的定向政策,帮助银行降低文化产业企业融资风险,引导银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则如此道。

对此,他具体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引导,对商业银行为文化产业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与银行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企业融资风险。”此外,还可考虑设立一定的文化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于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融资上的损失,由基金进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证券日报)

短评: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 钱”

“我认为,在一般观念中,存在一个错误的算式——‘文化加上钱就等于文化产业’。这是错误的。”3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文化产业是从美国大工业时代开始兴起的新兴产业,”冯骥才说,“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说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有着特殊定义的现代产业。”

在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抓住其本质属性。“我认为,文化产业有两个主要元素。第一是要有好的文化创意,而且有足够大的文化内涵和蕴藏,可以开发出来。”冯骥才说,“迪斯尼乐园的创意源头应该是米老鼠。如果没有这个好的创意,也就不能衍生出那么多的作品和文化项目,也就没有迪斯尼乐园。”

第二个元素是企业家。“文化产业还是应该由企业家来做,”冯骥才说,“而不是由文化人去做。”在冯骥才看来,文化人最重要的责任是为传承民族精神而创作精品力作。这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的基础。“正如我们说中华文化辉煌,首先要提四大名著。没有四大名著的话,我们的文化顶峰就矮了几米。如果没有伏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没有列宾的话,俄罗斯的艺术也就是一个高原,而不是高峰。”

在文化产业中,企业家和文化人应该各有分工。“如果有资本、有兴趣、有志向做文化产业,企业家可以去请教一些文化人,或者从文化中汲取灵感、吸收文化元素。他们是经济的行家,文化产业要由他们努力。”冯骥才说,“如果文化人做的话,既失去创作本行,企业也做不到位。”

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产业的源泉,但不意味着“文化遗产可以直接产业化”。冯骥才说:“现在有一个认识误区:如果一个文化能变成钱、变成产业,就是好的文化,就能得到地方财政支持。剪纸、皮影都是手工制作的,如果变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业,就会变成‘机器制造’,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了。”

针对一些地方举办的文化节,冯骥才说:“唐诗不是诗歌节搞出来的。如果天天在长安里搞诗歌节,唐诗是创作不出来的。”(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李洪磊)

相关链接: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今天(3月8日)签署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是我国部行合作机制顺利运行、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初步缓解的一个例证。

根据备忘录,双方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文件为框架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共同探索培育重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共同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等优质文化企业和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合作开展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探索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方式。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建立了部行合作关系。部行合作机制运行以来,合作银行机构为各类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截至2011年末,仅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6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188.91亿元银行贷款支持;全国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累计达到861亿元。

在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类社会资本组成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11只,资金总规模超过1330亿元,其中2011年1—11月间设立的基金数量达47只,占总数的42.34%,资金规模达554.2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40.9%。(人民日报 记者 李舫)

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美国: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

据统计,在全美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迪斯尼娱乐业等,已跻身于世界大型企业500强。美国的这些文化企业已成为世界文化市场中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而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美国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

一是联邦政府投资大。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团体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及联邦政府的具体部门也提供一定资助。这种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导向的团体。

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来自于各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的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各种来源的公共基金只占艺术组织运行费用的15%,国家艺术捐助会的拨款占5%左右,单个而言,政府是最大的文化艺术赞助来源。但是,就特定的文化活动来说,私人捐赠者的捐献额是政府来源的2倍或3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司捐赠的艺术基金基本是稳定的,大约占36%,但是,它们捐献的绝对数字一直大幅度上升。

三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等,背后都有金融大财团的支持。例如, NBC作为美国第一家广播电视网,拥有和运营着13家电视台,在美国收视率一直位居前列;而通用电气公司又是由美国老牌财团摩根财团控股的。通过与财团的合作,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此外,美国政府对于外资进入美国文化产业经营限制不多,文化产业依靠其强大的实力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资进入,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大笔资金通过文化产业的跨国公司进入美国。

二、英国:利用社会集资的方式进行文化投资

在英国,文化投资的渠道是多样的,有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资助、基金会资助等。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投资方法,这就是用发行彩票来筹集文化基金。他们在鼓励企业赞助文化艺术的同时,鼓励全体公民自愿支持文化事业。

1994年11月19日英国发行了第一期国家彩票抽奖,到2001年上半年,国家彩票累计发行总额已高达314亿英镑,25%用于资助文化艺术、体育和慈善事业,总额超过108亿英镑。在1995年到1999年间,超过1000个艺术项目从“彩票基金”中获得了10亿英镑以上的资助。仅彩票收入一项,一年就可以为文化艺术事业筹集到赞助费6亿多英镑,极大地弥补了政府文化投资的不足,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支持了优秀的文化人才的培养。

在英国众多投资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种具有负面效应的筹集和投资方式,如果引导得法、调控有力、分配合理,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就如同点石成金,释放出巨大的投资能量。关键在于认识它的规律和对这种规律的因势利导。

三、法国:企业和专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及相关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或赞助。法国文化部的一名官员介绍说,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每一个从事文化活动的企业或民间协会,均可向文化部直接申请财政支持。二是来自地方财政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三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有关企业可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统计表明,法国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的赞助,多年来一直高于对其他诸如环保行业的赞助。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企业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显着,已成为推动法国文化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在一系列大型古文物的修复和重大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中,都能见到法国企业的身影。在法国,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依法参与文化赞助活动,而作为补偿,企业可获得减免税收或者享有冠名权等各种不同的回报。

振兴中国文化产业,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高书生副主任撰文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 文化产业必将渗透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它的蓬勃发展需要借力资本的杠杆效应,更需要依靠愈加丰富多彩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