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并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迎来了政策上的春天。
然而,文化产业收获的金秋何时才能来到?文化产业又将如何做大做强,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又能使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果实?
两会期间,这些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会场内,委员热议;会场外,群众关切。
记者带着上述问题来到位于北京会议中心的政协委员住地,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吕建中。
投身文化事业十余年的吕建中在文化产业领域有着丰厚的实践经验,其创办的陕西佳鑫实业集团是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已跻身陕西省知名企业行列。该集团开发建设的大唐西市项目是国内唯一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是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核心的西安最具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的都市文化综合体,先后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等称号。
对于如何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及文化惠民方面等问题,吕建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记者: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有足够的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通俗点说也就是人们要有钱,有闲。您认为,我国是否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
吕建中:去年以来,中央在全面总结近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后作出了一项英明决策,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认为,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顽症的一把金钥匙。
文化产业相对来讲既不消耗能源,也没有污染,它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且也是安排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根据数据统计,我们的文化产业仅占GDP比重的3%。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25%以上,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也都超过1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如果我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3%上升到10%左右,那么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自然得到调整和转变。
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调结构、促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
记者: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在我国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比如,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您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吕建中:文化企业无论大与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盈利模式。文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五大要素,即资源、政策、创意、人才、资金。资金相对来讲是比较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资源。另外,准确的市场定位也很重要。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忌急功近利,浮躁、浮夸。
从我们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完全能够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案例,大唐西市既保护了隋唐大唐西市的遗址,又发展了文化产业,带动了文化旅游,促进了文化消费,同时也为其它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思路简要概括起来是这样的,即挖掘整合隋唐西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展示珍贵商贸文化遗址,全景再现盛唐西市风貌,浓缩演绎丝绸之路异域各国风土人情,形成具有古都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如今,大唐西市已经由十年前杂乱无章的日用品批发市场和“棚户区”变成了融汇古今、规模恢弘的西安文化新地标。历史浮出了水面,文化展示着风采,会展促进了旅游,文化活动带动了文化消费,城市美了,也更有文化韵味了。
记者:关于大唐西市项目的成功模式,能否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再介绍得具体些?
吕建中:大唐西市在原隋唐遗址上发展了大唐西市博物馆这一文化事业,并认真研究和发掘隋唐商业文化和丝路文化,在原九宫格局的基础上创意并建成了国际古玩城、陕西非遗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区、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展览馆五大文化产业具体业态,创新出了一个模式,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个模式是指,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的模式。历史文化资源属于政府,怎样保护、如何利用以及文化发展方向需要政府把控,所以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两个方案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和利用方案。严格遵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市场运作和企业支撑就是要以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
一条路子是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即以产业养事业、以事业促产业的良性发展之路。过去把事业都作为财政的负担,把历史文化遗址作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和包袱。而大唐西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了这个难题。发现遗址后,我们主动放弃了商业利益,立即制定遗址保护方案并报备省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我们出资聘请省市文物专家进行保护,投资3亿多建造了国家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目前,大唐西市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1200万,银行利息2500万,每年近四千万费用不需要由政府财政支出,而是通过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陕西非遗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区、胡姬酒肆、国际展览馆文化产业的收入反哺大唐西市博物馆这一文化事业。而博物馆的品牌和影响力又为文化产业带了人气,提升了价值。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带动了文化旅游,促进了文化消费,走出了一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良性发展之路。
记者:刚才一直谈的都是微观层面的操作,从宏观上看,您对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并使百姓切切实实能够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果实方面有什么建议?
吕建中:我认为,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上,要实现三个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大唐西市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本身是各级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打破国有和民营的界限,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仍然依赖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二,机制创新。目前亟须的是创新国家财政对民营经济实体的扶持机制。国家财政是全体纳税人贡献的集合,其流向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民”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合法纳税的民营企业。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国家财政给民营企业贴息、奖励和扶持不是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而是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因此,我们要从政策的操作层面上解决这一正常的资金流向渠道和分配机制。
第三,政策创新。目前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文化产业还是在其他实体经济领域,都有不可逾,不敢逾越的各种门槛。因此,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上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重新梳理我们的产业政策,打破一些行业的不合理垄断,使国民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真正实现市场竞争、市场分配、市场激励,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总之,文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归实业,绿色发展,就要如六中全会所指出“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文化产业发展了,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切实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
委员简介:
吕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陕西佳鑫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