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敢为人先 华侨城开创文化产业新路

来源:楚天都市报 时间:2012-04-28浏览量:177 【字号:

这个五一,江城或许要迎来最High的一个假期了——随着欢乐谷开放,武汉市民也将彻底疯狂一把。

除了欢乐谷,华侨城落入武汉的其他项目,也会在今年陆续对外开放。作为华侨城在中国布局的第五站,人们不禁想问:“华侨城模式”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华侨城用行动告诉了这一答案:响应国家战略,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常变常新。

唱响中国,武汉华侨城满载期待

全国媒体聚集武汉华侨城,与其说是因为武汉华侨城庞大的规模与恢宏的布局,不如说是因为信任华侨城26年来的耕耘与成就。

北上京城,东至上海,西出成都,南踞深圳。华侨城为每座城市带去全新的欢乐体验,20余年间赢得近两亿中外游客的热捧与青睐。

深圳华侨城,作为华侨城无限创想的典范之作,创造了最丰富的欢乐体验。本部6平方公里土地上,汇聚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欢乐海岸等多种主题文化体验。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以细致入微的缩微景观与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生动再现我国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世界之窗荟萃了世界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成为游客来深圳必游的旅游景区。

北京华侨城,作为华侨城全国布局的第一站,2006年借欢乐谷公园引爆后,迅速晋升为京城文化娱乐新地标。在各大景区争奇斗妍的北京,仍然位列最值得游玩的旅游胜地。

2009年开业的上海华侨城欢乐谷,现已成为全国人气最旺的文化公园之一。据上海旅游局介绍,如今到上海佘山地区度假旅游的游客中,近半数都是冲着欢乐谷而来,随着欢乐谷带来的超高人气,佘山地区也逐渐成为长三角度假旅游的聚集地。

2009年开业的成都华侨城,同样爆发出惊人的吸引力,开业一月就迎客40万人次,成为最受成都人欢迎的游乐场。

26年坚持无限创想,今日华侨城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欢乐缔造者。华侨城集团已连续四年跻身“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八强”,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为此,对于武汉华侨城,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相信,它将为热情的江城注入鲜活生动的欢乐基因。

落户东湖,带来文化产业大发展

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武汉一直以来都缺少大型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以文化旅游模式打造的、以欢乐谷文化公园集群为核心的武汉华侨城,不仅将填补中部地区在大型文化公园的空白,还要力争成为中国中部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支点项目,推动武汉现代旅游产业的跨越升级。

初步预计,武汉欢乐谷一期于今年“五一”正式开业,年游客量将达300万人次;玛雅海滩水公园年度游客量约为80万—120万人次;欢乐童年儿童公园年度游客量为80万—100万人次;生态艺术公园一期作为免费的公众公园,其年度游客量将超过100万人次。据此预测,武汉华侨城全面开放后,年度游客量将超过600万人次,年度旅游收入将超过10亿元,成为武汉和华中地区新的旅游增长极。

带来丰厚旅游收入的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武汉华侨城表示,文化是武汉华侨城的核心竞争力,一是重资打造公共文化机构,创新规划了四大文化中心和一个华侨城文化广场;二是融合荆楚文化内涵,在文化公园中专门规划了荆楚文化主题区域——欢乐江城;三是创新文化旅游演艺,打造大型国际杂技主题演出和本土文化情景剧等多台演艺精品。

26年来,华侨城从文化公园起步,逐步丰富扩充为“文化+旅游+商业+娱乐+演艺”的模式,华侨城正在努力实现更多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与互动发展。

经过26年的发展,华侨城构筑起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科技、文化艺术,到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阵营。

湖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需要国有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和培育国有控股或独资的大企业和大品牌,华侨城无疑符合这样的条件。


回顾历史,华侨城模式如何炼成

在贯穿深圳东西的深南大道上,一块华侨城的广告牌,让多少来来往往的深圳人唏嘘感慨。这块广告牌上写着:“华侨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无数人询问华侨城成功的秘诀和模式。但只要回顾华侨城在深圳的26年发展史,就可以找到答案:华侨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1985年,国务院侨办将深圳沙河华侨城农场4.8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华侨城。

1989年,华侨城在深圳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文化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也创造了“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神话,并在一年内收回投资。

随后,相继出现了民俗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四大文化公园,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这种成功复制商场扎堆的模式,起到了惊人的裂变效应。就这样,既无人文遗迹,又缺乏自然特色的一座新兴城市,转身变成了一座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而华侨城则成了整个深圳的旅游名片,业务更是拓展到了全国。

“华侨城模式”获得了空前成功,华侨城成为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的一个经典范本。

用华侨城集团CEO兼总裁任克雷的话说,华侨城模式就是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具有文化特色的开发运营模式:旅游带旺片区,随即为地产开发带来良好条件。同时,旅游和商务活动向景区集中又引来了源源客流,而酒店管理经验又给房地产物业管理输送先进的理念,从而旅游、地产、酒店形成环环相扣、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有梦的人最美”,任克雷说,华侨城的成功,源自对自然和人的尊重,源自追求中国人新生活的创想与实践。

目前,华侨城是连续四年跻身“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3个华侨城和九大文化公园,在全球文化公园领域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权”。

巨舰起航,高擎文化产业发展大旗

备受关注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也点燃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华侨城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

华侨城集团高层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上世纪90年代,华侨城在深圳的项目取得成功后,并未停留在文化旅游的“舒适区”,而是大力进行产业破局,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和平台,不断打破既有产业格局,上下延伸产业触角,逐步打造出一个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集聚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等七大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这在国内企业中是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

迄今为止,华侨城在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演艺、文化艺术、艺术场馆,文化产业外围层的主题文化景区以及文化产业相关层的数字娱乐设备研发和制造领域都具备了独特优势,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形态,同时这些产品形态具有互补和耦合性,共同形成华侨城文化产业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延伸空间。

这些文化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

2010年以来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

2011年11月,华侨城入选文化部首批十家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从国内的角度来说,华侨城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产业王国。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链的成熟程度,华侨城都已走在国内文化产业的前列。

但从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对照国际文化产业巨头,华侨城离真正的文化大鳄还有一段距离。

任重道远。

去年9月,华侨城与主题娱乐行业巨头——日本环球影城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寻求在商业开发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联手增强竞争实力。

同年11月,华侨城股份公司确定全新公司定位,被业界所熟悉的“旅游+地产”经典模式的开创者,正在转型成为“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中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商”。

展望十二五,华侨城集团预计将在2015年拥有和管理文化旅游景区20个,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文化旅游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巩固中国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的地位,力争进入“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紧追迪斯尼、美林娱乐、环球影城),构筑起更为完整的“文化演艺+美术馆+文化节庆+数字娱乐+儿童职业体验馆+4D电影+主题商品”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致力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成为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