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日前盛大举行。虽然活动当日受天气欠佳影响,惟无损市民及游客的热情,大批游客蜂拥到场观赏。太平清醮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飘色巡游、抢包山等,全日吸引了约3.5万人观赏。长洲整日人头涌涌,更带动岛内食肆、商铺大收旺场,赚个盘满钵满。经过当局及主办机构多年的努力推广,太平清醮已成为香港的年度盛事、热门的旅游活动,去年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不少中外游客远道前来观赏游览。太平清醮反映了香港本土民俗文化的活力和热力,亦堪称香港文化特点和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有人一直存有一种偏见或误解,认为香港仅仅是经济城市,文化上则是“沙漠地带”,其实大谬不然,只要越深入了解香港,就会越发现香港文化资源极之丰厚,亦极具特色。比如在宗教文化方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各地宗教在港多元和谐共存,成就了国际大都会的宗教文化风景线;近日第3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港隆重举行,高僧大德云集香江,就是佛教界一大盛事,反映了香港作为佛教交流重镇的地位。在民俗文化方面,除太平清醮外,大坑舞火龙、端午龙舟竞渡、盂兰胜会等,均极具特色,展现了本地传统风俗文化的魅力;而在节庆文化上,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庆在港亦大行其道,渐成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本港每年举办的大型文化展览、书展、艺术节目,更是多姿多彩、不计胜数。在在可见,新风旧俗、中西文化在港并行不悖,展现出香港中西荟萃、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这正正是香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香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肥土沃壤和坚实根基。
为完善本港经济结构,曾荫权特首提出要发展“六大优势产业”,而文化及创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政纲中,亦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并提出增设文化局,负责制订及推动文化政策,鼓励民间参与,加强政府角色,居中协调,促进本地文化业界与国际、与民间交流,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及壮大。可见,文化产业在特区政府的棋盘上已经摆在显着的位置。
本港文化产业的统筹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促进其快速发展,珍惜好和发挥好香港丰富多元的文化资产是前提,而关键则是要有专责的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地文化发展,研究和制订具体有力的文化政策支持,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增拨足够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果如是,香港的文化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开花结果。现在香港文化产业正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二是西九文化艺术区上马在即,设施落成后,本港的文艺创作、表演、展览空间势将大增,成为香港文化产业的重要硬件,有助香港发展成珠三角,以至亚洲区内的文化交流中心。
诚如梁振英在其政纲中所说,香港具备一切条件成为东亚文化中心,这里既有中西文化荟萃的多元文化底蕴,亦有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正是文化产业植根、发展的丰沃土壤。香港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