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中我国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高速增长,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但随着宏观经济大环境的急转直下,今年PE行业遭遇了募资、投资、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寒冬。此前,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各路PE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非常活跃。但随着PE蜂拥进入文化行业以及整个行业寒冬期的到来,PE与文化产业对接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PE对于文化的热捧 蔓延到上市文化企业中
从2000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100多部文化产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法规、文件,实属罕见。在这一背景下,政策嗅觉灵敏的PE们纷纷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据统计,2011年文化产业领域创下历年PE投资的新高,投资案例共62起,投资金额达到8.4亿美元,同比增长94%。
随着PE蜂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尤其是PE寒冬期的到来以及文化领域扶持政策的吸引,一些轻资产的文化企业上市后,由于面临业绩压力,文化传媒企业设立创投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久前,人民网公告称,拟以货币资金1亿元在深圳投资设立金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文化传媒和互联网领域。业内认为,本次投资可拓宽人民网的业务渠道,增强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而在此前,吉视传媒、长江传媒等都发布公告拟设立文化创投企业,这些创投公司的大量成立,无疑与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出的大量投资机遇密不可分,比如现在国内大量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集团及展开并购;一些影视、动漫、游戏等民营企业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稳定的业绩增长,加快登陆资本市场的步伐;一些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体量小、业务单一,被并购的空间很大。
部分投资案例获利颇丰也成为PE热捧文化并蔓延到上市文化企业中的关键。此前华谊兄弟投资的掌趣科技今年登陆创业板,华谊兄弟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其巨大的投资收益直接拉高了华谊前三季度的业绩。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企业上市后,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成为发展趋势,文化投资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文化传媒企业设立创投公司将会越来越多。
然而,对于上市文化企业来说,设立创投公司投资文化产业却存在着不小的风险,且不论文化产业投资的特殊性,仅从上市文化企业本身来说,投资失败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对投资业务的不专业。毕竟,多数上市文化企业对创投业务并不熟悉,没有投资经验和人才资源,相比专业的VC(风险投资)/PE,差距较大。文化企业如果盲目投资,很容易功亏一篑,拖累主业而面临业绩滑坡。
可投文化项目成为稀缺资源
虽然目前各路PE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非常活跃,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迅速上升,然而现实却是,在文化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里,具备好的商业模式和成长性的文化企业仍是少数,于是稀缺的优良文化企业项目便成为PE高度追捧的对象,其直接后果就是估值虚胖。
比如此前业已上市的国内影视企业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华录百纳,这4家公司IPO发行市盈率分别为69.71倍、85倍、61.05倍和82.46倍。经过数年的业绩释放以及二级市场的逐渐回归,目前这几家公司的市盈率都回归到30倍左右。而在美国这一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影视行业发展稳定且投资已比较成熟,发行市盈率估值一般都在25倍左右。
曾于去年第四季度赴香港IPO折戟的国内最大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海润影视近日完成了一轮私募融资,包括宋城股份旗下PE公司七弦投资、华录百纳在内的20家机构参与了海润影视这一轮融资。而在此轮融资中,内地PE们给海润影视的估值竟比此前在香港上市失败时香港一流投资公司给海润的估价还要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内地PE基金对文化创意项目的热捧。
目前看来,二级市场对文化传媒股的热捧反映在未上市股权投资领域则出现两个显著现象:包括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以及民营VC/PE等致力于投资于文化产业的资金空前集聚,却因为可投项目少而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则是像海润影视、小马奔腾这类稀缺项目得到了PE机构的高度追捧而出现估值虚胖的情况。
那些没有被PE看上的文化企业,则多数是由于缺乏能令投资者“信服”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占文化企业多数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由于企业自身体量小、竞争无序、缺乏品牌意识,内容同质化泛滥,如此一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受到了限制,这就导致PE对其不“感冒”。
PE该如何选择项目?
PE的寒冬期预示着这一行业将面临一轮大洗牌,于是为避免被淘汰,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后一个富矿的文化行业很可能成为PE蜂拥进入的淘金领域。但同样是为了避免被淘汰,PE对选择文化企业极为苛刻。多位PE人士坦承,虽然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看起来很美”,但是对于这一内容创意产业依然“敬而远之,不敢入手”。
目前来看,能入PE“法眼”的文化企业为数甚少。从2007年至2011年PE对文化产业投资情况来看,文化行业的投资数量共计264个,排到了第9位,投资金额约为30亿美元,排到了第14位,远远不及生物医药、金融等行业。可以说,PE对文化领域的投资热度总体上只能算是居于中游水平。
不过,正如一些资深投资人士所说,现今已不能依靠市盈率增加和企业简单成长的模式来做投资判断,而应更多关注一些早期的机会。这是考验真正风险投资很重要的一环,考验着PE/VC们对行业大趋势的判断,并提早进行布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PE投资方向上,与消费升级有关的文化创意内容提供商将受到重视,提供连锁服务和网络运营服务的企业增长潜力巨大。文化网站、网络游戏、动漫、高端设计等创新型文化项目比较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综合运营受到创业投资的关注。这也不难理解互联网行业成为目前文化行业中最受PE关注的领域。据统计,今年11月PE投资共涉及14个一级行业,从案例数来看,互联网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11起,占总案例数的30.6%,排在众行业首位;从披露的投资金额来看,互联网行业以约3.25亿美元居首位,占总投资金额的26.6%。
而对于目前诸多转企改制的传统文化企业,虽然获得了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和扶持,然而对于PE/VC来说,却依然对其敬而远之。投资界人士普遍认为,转企改制后的传统文化企业,从接触到投资,起码需要一年以上,这比投市场化企业或其他产业的企业要慢很多。其根本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转制文化企业涉及从机制到观念的转变,后者有时更难。而按现代公司方式运营,正是PE投资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