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朱克宁
成长中的演出产业离不开政府扶持,然而怎样扶持才对路,怎样的资金投放更有效,其中涉及的问题可能远非决定哪一个项目那么简单。记者专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朱克宁,在其看来,从创作到营销,让演艺产业进入成长轨道需要全产业链的规划,扶持尤其该有全产业视角。
被偏重的创作环节
商报:去年底很多演出数据出台,但就北京市场看,相关机构统计显示有15亿元的票房收入。这个数据该怎样理解?
朱克宁:演艺领域的统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成本计算在内,因此统计数据被无意间夸大。一个简单的比喻足可以说明问题;假设一场演出政府部门给了100万元的补贴,卖了三场,每场1000张,平均票价300元,这样就统计出了有90万元的收入,实际上与政府投入相比,还亏了10万元。统计如果不考虑成本,只算票房,相当于只是毛利润,不是净利润,而就在这个毛利润里可能还存在相当多虚空的地方。
商报:说到繁荣,除了票房,产量往往也被当成衡量市场的一个标准,出了多少精品,登台多少新作。
朱克宁:我们习惯性对文化功能的理解通常有两个方面,那就是教化和娱乐,而更注重教化,文艺产品被当做宣传教化的手段。必须承认,中国文化市场的形成伴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根儿上带着转型的特殊性。计划经济时代只讲需求不讲市场,文艺作品是为满足百姓、工农兵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经的艺术作品仅仅是作品,艺术性第一位,而当下,艺术作品必须要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化。
重视创作环节当然没有错,但是现在时代变化了,市场是个系统工程,创作只是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演艺产品市场化之后,不缺好作品,而是好作品没有市场化运作。全国每年推出的新作不计其数,但常见的情况是几百万投入,演过几场就刀枪入库。如果要扶持发展,不应独重创作环节,而是扶持市场本身。
繁荣不等于发展
商报:对创作环节的偏重有非常合理的解释,有好作品才有好市场,才有繁荣的市场反馈。
朱克宁: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读,高质量未必自然有好市场。绝大部分扶持项目都没有特别好的市场,反倒是探索市场、慢慢开发,最终找到能与观众有共鸣,能与市场对接的比较红火。《恋爱的犀牛》演到千场了,还有很多先锋话剧,没见哪个是扶持出来的项目。比照实际情况和美好愿望的差异常会让业内人显出难掩的尴尬。
商报:繁荣的一个表征的确是某个单一演出项目一时间引发的火爆效应。
朱克宁:单就演出行业谈“大发展、大繁荣”,方向应更多倾向于行业的“发展”而不是“繁荣”。若只要繁荣,可以短时间投入大笔资金,能制造出一个火爆的演艺项目,但政府的扶持资金撤了怎么办?项目还能维持吗?到时候繁荣必成泡沫。
反之,如果把扶持基点放在“发展”上,则投资目标不应该是项目,不应该是某一个单一的演出产品,而应更关注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用投资来改变不合理的结构,使得市场在良性循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现在的扶持方向是存在偏差的,市场做好了,能够带动创作;反之,好作品却未必能带动市场。我们见多了作品推出,各种奖项拿了一圈,大会堂进了,相关领导们看了,市场反馈悄无声息就已经刀枪入库。
如果用全产业链的视角来看演出,一台成功的演出应该有创作、营销,更有后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比如衍生品和旅游。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应起到的作用是带动社会全局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文化领域本身的热闹。
送票送不出市场来
商报:你提到需要关注市场层面的扶持,其实有很多演出是政府在请百姓看戏。这样对市场层面进行扶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朱克宁:一白看戏就整个把市场弄乱了,有白看的还有谁愿意买票?更何况造成这样一种歪风,拿着赠票“有面儿”,文化消费不能是这样的。北京的情况还算好的,现在在外地搞演出无一例外都要面临各种要票,根本就卖不动票,也没人买票。临到演出开始,大批观众聚集在场所门前,等着“憋票”,演出方也不能让场子就这么冷着吧,最后不得已抛售、放开。大家习惯于要票,习惯于找各种工作票、媒体票、黄牛票,有的连黄牛的都不肯买了。这其实涉及到市场培育的问题,演出消费的培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内观众的消费观念还是不适于演出市场发展的。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自然是经济的推动,但却未必与经济同步,这需要时间,一方面要引导欣赏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培育新的消费习惯。在当下,愿意自掏腰包去欣赏艺术演出、满足精神生活本就很少。而另一个市场,正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企业庆典、晚会演出,又往往以“白看”的方式大举扩张,后果可想而知。
商报: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演出,偏重创作或者偏重市场都不足取,您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朱克宁:其实政府该持续投入做一个公共平台,这对演出市场的提升、对行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目前在做演出产品交易会,一年只是一次,规模最大的不过也就千人左右。如果能在网上做演艺产品交易平台,制作方、运营方、市场更便利地获取信息,可以极大降低运行成本。当下演出领域信息不对称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做的是把目前“块状”的市场结构——院团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打破联合,使之变成“线状”结构,弥补整个市场缺少的串联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