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青岛与湛江在经济基础、发展机遇等方面非常相似,差距并不明显。时隔半个多世纪,青岛一跃成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而湛江仍然没有甩掉“欠发达地区”的标签。在文化建设领域,青岛城市文化形象鲜明亮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青岛支柱性产业,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青岛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湛江的文化崛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及文化,湛江是一个完全有底气“叫座”的城市;可提及文化软实力,湛江的底气似乎不足。作为雷州半岛地区,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湛江历史上涌现了陈瑸、陈昌齐、林召棠、陈兰彬等众多文化名人,留存下名人故居、古商埠遗迹、抗法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等一大批文化古迹,流传有雷剧、醒狮、飘色、人龙舞等如繁星般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然而,占有如此先天文化优势的湛江,却往往被当作是“文化大市”,而不是“文化强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从对标青岛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理想的答案。“青岛经验”的有益启示,就在于相当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观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明显落后的状况,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湛江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崛起”,就需要走好文化产业路。
笔者认为,要走好文化产业路,就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和发展。在“硬件”方面,湛江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湛江打算投入20亿聚力打造湛江文化中心的举措,就是这方面的体现。不过,湛江在加快建设“骨干”文化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全面提升“硬件”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湛江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软件”方面,湛江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打造教育强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湛江路径”对此已有明确指引。不过,湛江既要想方设法引进外地高端人才,又要自发努力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既要激发主流文艺创作的活力,又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任务的艰巨性和意义的深远性提醒我们:要搞好这项工程,就要有“韧”劲、“闯”劲和“恒”劲,群策群力,勇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