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孙若风谈文化体制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4-05-07浏览量:185 【字号:

嘉宾简介:孙若风,现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曾先后担任中国文化报社记者、编辑、新闻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正局级)。

访谈实录: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

文化名人访: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谈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您总体上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孙若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来之后,大家都非常振奋,因为文化体制改革被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

孙若风:如果与十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比较,这一次文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部署的,字数是1300多字,多了1000余字。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的整个这场改革大戏中间,文化是单独的开门立户,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今天中国改革这场雄浑的交响乐中间的一个精彩的乐章。

孙若风:正因为现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是作为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文明体制改革这五位一体一个大的框架中间,所以这一轮改革的一些总体思路和总体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特征,我觉得主要的亮点就在这。

孙若风:比如说我们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更科学,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力度更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更系统。具体来谈一谈我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首先是改革的目标更科学,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这个制度体系中间的部分,作为这五位一体改革中间一个部分,文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该是我们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的目标,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这一次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这一个章节,提出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制度,特别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孙若风: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可以说有不同的制度就会有不同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文化发展状况。我们还感觉到把制度建设放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它能解决一个时期以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孙若风:制度需要是稳定、长期的,而且这是普遍的一个要求,如果制度得到完善,就可以解决目前在文化建设中,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文化工作状况,比如很多地方文化就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状况,也助于我们去解决一些地方现在存在的问题,比如,最容易挪用的经费是文化经费,最容易取消的项目是文化项目,最容易被挤占的设施是文化设施,我们现在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孙若风:我们现在有些文化政策已经出来了,但是政策不能落地,人家说你这是伪政策、假政策,现在文化中有一些统筹不利的状况,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本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是“三个解放”

文化名人访:这次《决定》里专门提到,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怎么理解这个提法?

孙若风:《决定》里还讲到,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觉得这是跟这次改革的动力和改革的目的有密切关系,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三个解放,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再就是它的目的是三个让,让更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作源泉涌现,更多的创作成果给群众,给予改革的目的的要求,我们落实到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就是要以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心。

孙若风:现在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首先要突出文化服务人民群众这样一个宗旨,树高千尺总有根,首先他们作为文化的主人,他们希望在文化上能够创新、创造、创意、创业,这是一个,这是一种新的需求,也是一种很强烈的需求。比如说他们期盼有更多的、更丰富的、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个现在就需要通过发展文化市场去解决。

转企改制 兼并重组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文化名人访:《决定》里专门谈到,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怎么来理解这个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下一步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孙若风:总得来说,这样一个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体现这样一个特征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三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市场的作用,要突破区域、城乡一些壁垒,让文化资源在全国流动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决定》强调要注重打造、要注重壮大市场主体。

孙若风:在壮大市场主体这方面又有几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让它们按照现代文化企业这样一个标准使自己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下一步要按股份制改制,要非常注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引入这一块,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个局面。

孙若风:再一个就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特别重视骨干文化企业,三中全会仍然强调要通过兼并重组,多种方式把我们文化产业的规模做大。

并购重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文化名人访:2013年是文化企业并购年,有人讲,文化企业的并购时代真的来临了,您对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怎么解读?

孙若风:有这样一个浪潮,我觉得它首先是企业自主的行为,它反映出我们现在文化企业,希望能够延伸自己的产业链,能够扩大自己的规模,能够优化自己的结构,它反映出企业的这样一种需求。

孙若风: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现在文化市场的环境,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有利于它们做这个事情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是传达出一些积极的信息。应该说是目前在整个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下,文化产业方面的亮点。

孙若风:现在三中全会提出要让文化资源在全国流动起来,而且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这样的兼并重组,也是希望能够做大做强,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还是要有我们的航空母舰,还是要大船出海。

文件首次提到推动文化民企、小微企发展

文化名人访:《决定》里有一句话,追求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这样的表述正式写入中央的正式文件,以往有没有?

孙若风:这是一个亮点,过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骨干文化企业,现在特别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这跟目前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思路上,注意到小微企业,注意到微经济,跟大的环境是有关系的。但同时,跟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也是有关系,因为现在事实上,我们大量的文化企业是小微型的文化企业,而且这些小微企业更重要的是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希望能够形成骨干文化企业与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工发展的这样一个良性的文化产业生态。

文化名人访:《决定》提到,允许民营资本,非公有制的文化企业,允许以控股的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等的改造,目前这方面发展情况怎么样?

孙若风:我们这些年推动国有经营型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就是为下一步实行股份制改造等等做好了准备,现在这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推进力度。首先是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文化产业这一块,应该说这几年还是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

孙若风:文化部这几年出台了不少政策,一再降低门槛,目前文化部对演艺、娱乐、网络游戏、动漫这些门类,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

孙若风:那么下一步我们会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这个力度。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我们的国有文化企业,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它一方面是引入、注入了新的资本,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活力,而且我认为它既然参与,它从一个角度还体现出它对我们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同,这是一个好事。

发展文化产业将更重视“走出去”

文化名人访:文化有一个对外开放的问题,《决定》也专门提出来,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对于文化对外开放的话题,您如何看待?

孙若风:对外文化开放是国家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在文化开放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那么这一次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述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孙若风:这些年来,中央是非常重视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这一块工作的,这也涉及到一个什么情况呢?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注意到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要两翼推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文化外交我们搞了多少年了,经验要多一些,但是这一块也有很大的改革的空间,文化外贸、文化贸易还是一个新的东西。

孙若风:这些年我们产生了一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文化贸易这方面,特别是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这几年这个数字是在持续攀升的。但是差距还仍然存在的,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说核心文化产品的服务与国外是存在巨大逆差。第二,在整个国家对外贸易中间,我们文化贸易这块占的比重很小,只占了1%。

孙若风:正是基于这一点,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也是基于这一点,对这一点有所强调。我想如果我们扎扎实实落实中央这个《决定》,会开创对外贸易崭新的局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