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大多数的服务企业,都属于一个“小轻新”群体,规模小、轻实业发展,位居新兴产业。虽被视为成长性良好的朝阳行业,但在传统的、具有“高大上”气质的金融投资圈,很难找得到用着顺手的投融资工具。
一个行业,只有达到可以熟练运用金融理念、金融工具的程度,这个行业的发展才算成熟。“小轻新”们信奉这样的逻辑,因此,也格外渴望借力金融,跨越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人将金融之于实体经济的作用比喻为给默片时代的电影配上动听音响。5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重申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在坚持有扶有控,优化融资结构的布局中,服务业被列为重点扶持的领域。对于文化、体育、医药这样的服务贸易行业来说,他们期望的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来了吗?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个与文化有关的指导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尤其是3月份文化部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鼓励文化与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资本与文化携手前行牵线。
国际商报记者日前从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下一个阶段文化产业将好戏不断,“后续还将出台若干专项政策”。
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为2.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77%,同比增速超15%。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和金融的创新与合作,由此形成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撑”。
间接融资方面,截至2013年底,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达到1574亿元,较年初新增419亿元,同比增长36.28%;直接融资方面,自2012年3月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开辟了新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以来,目前已有185家文化企业注册发行债券,余额达2878.5亿元,77家文化企业已在沪深两地资本市场上市,总市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此外,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各类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有57只,募集规模超过1350亿元。
施俊玲告诉国际商报记者,2009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新设投融资指导处,现已与11家银行建立部行合作机制,有效地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政策引导功能,与各银行机构和金融服务相结合,为各类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初步建立”。
与其他产业融合带来机遇
施俊玲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国务院刚出台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视为文化产业将率先与谁整合发展问题的“参考”。其中提出与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数字内容业、农业、体育业等6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构想和要求,均辅以政策支持。
“文化产业是一个融合能力非常强的产业,我相信,在这个意见的引导和支持下,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必将大幅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进而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施俊玲说。
和君资本投资总监布和也认为,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今天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一种开放的发展格局,不再只是文化人的产业,也不再只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科技的加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金融的参与为文化产业破解‘融资难’瓶颈;旅游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制造业与文化相得益彰,提升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
而这些,都为资本游弋其中提供了大量机遇。
与金融合作灵感不断
今年3月份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亮点颇多。其中提出将加大财政对文化金融的扶持力度,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
“去年,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尝试,有效降低了文化企业融资成本。今年,我们将联合中央财政继续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计划首先在部行合作机制的银行机构实施,并逐步扩大到更多的银行机构。”施俊玲说。
此外,《意见》中关于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择机选择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的提法也引人关注。
据了解,试验区旨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文化、金融等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创新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文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集中优势资源先行先试,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