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宣传报道好全国两会,发挥好本报与委员联系密切的特殊优势,特开设委员报道版,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本报两会特约记者,撰写报道。同时,动员各界别委员积极参与,以委员的视角观察、记录两会,展现委员履职的风采,讲好政协故事。敬请关注。
从窗户看出去,依旧灰蒙蒙的天空让阳光也显得羞涩,照亮我心灵春天的阳光是从那叠厚厚的文件袋里透出来的明媚光线,整套的十三个五年计划,在《文化重大工程》第二项中标明“组织实施优秀剧本扶持工程”,这是我呼吁多年要求重视剧本原创,终于破云而出,列入了国家计划工程。
3月6日上午,我们文艺界27组进行小组会议,令我信心满满难以抑制地兴奋,要求发言。就在这个房间里,还是去年的座位处。有所不同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而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贯穿和融汇着五大发展理念,特别强调创新的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现在我们强调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我们文艺如何崇尚创新?一切艺术没有创新就是死路,创新是艺术的鲜血,原创是艺术的生命,文艺作品质量的竞争最实质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批评文艺创作存在的三大问题:有数量缺少质量;有高原,没有高峰;千篇一律、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总书记的话一针见血,说到根本上,就是创新的能力不足,原创能力疲软。如何克服三大问题?既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而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在实践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标新立异,突破旧规,不遁他人之后尘,从中国生活的土壤中滋养出有筋骨、有温度的好作品。创新难在创造,贵在新品。
创新是拉动文艺创作的火车头,动力来源于我们对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感,来源于文学的原创表达。文艺精品的创造,不是靠明星大腕、高科技手段,而是原创构思的有意思、有价值、有情怀的故事。文学与科学一样,贵在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原创首先就是发现,从发现一个题材,继而发明一个形象,然后发掘一个思想,最终发展成一个故事,而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馍”。
创新是一切文艺家立身文坛的双足。说起这个,前不久法院判决了,台湾作家琼瑶诉于正的《宫锁连城》抄袭她的《梅花烙》,经过19个月的审理,两审法院判决琼瑶胜诉,要求对方赔偿500万元。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事?因其是中国著作权法诞生以来,在影视界首次敲响一记打击抄袭剽窃和侵权盗版法律的重锤。
我们的文艺作品为什么精品少、模仿和抄袭的多?皆因自主知识版权太少,可衍生发展的核心版权不足,缺少原创的孵化能量。
我还尤其关注中共中央出台繁荣文艺工作的意见的第14条中提到:“要把创新贯彻到文艺创作的整个全过程当中”,“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谈到“要加强原创能力,重点扶持文学、作曲、剧本等原创性、基础性的东西”,“要尊重作家的个性创作,避免过多、过滥地重复、改编”。
剧本通过文字才能流传下来。现如今,欣赏一部文艺作品,却不关心它的原创是谁?比如在影片宣传中,编剧的职能几乎不提。“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对原创编剧的态度,挺让人寒心的,是打完水就把挖井人推进井,掩埋原创的成就和荣誉。
工业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文学艺术更要创新。我觉得,文艺要繁荣,首先要保护原创,要尊重原创、尊重编剧在影视戏剧创作中的地位。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让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中感受到原创者的艰辛的发明创作,提高全民崇尚创新的成果,才能培育创新的基因和追求创新的素质。
就在我说到“文学作品创作也要树立一个屠呦呦精神,勇于发现,持之以恒”时,同组的梁晓声委员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言。连续几年开会,他总选择靠边儿的位置,看上去也是不温不火,可原创和创新的问题,让他明显有些坐不住了。对于文学创作,身为作家的他感触颇深,话也总能说在点儿上,“现如今搞创作难,写现实题材的作品更难。”
呼应了一下我发言中谈到的问题,晓声委员把话题又转回了政府工作报告,并特别提及了报告中出现的“阵痛”,以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如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跟孩子说‘咱家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那孩子会立刻意识到,家里往后的日子要做好节衣缩食的准备了。”晓声委员随之用了一个暗喻:“当一个家庭要过坎儿的时候,孩子要更懂事了。”
他说,自己隐隐感觉到,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报告中那些文字和数字背后是相当多的问题,这个担子很沉重。但他同时也是欣慰的,这个欣慰来自总理传达给他的那种自信,源于报告中体现出的那种自信。在他看来,有这样一位说真话道实情的总理,也是让人民放心的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