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近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14年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例如产业规模不够大、结构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均衡、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等。“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如何补齐这些“短板”?
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专家指出,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现状,还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来看,文化产业“补短板”以及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241.8亿元,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逐渐渗入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互联网颠覆了经济,也颠覆了文化产业,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文化产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提升,并在这个新的生态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复星文化产业集团董事总经理钱中华表示,目前正处于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场价值超越传统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转折时期。传统文化企业不仅面临产业链再造的问题,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新的互联网改造的新兴产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出发,“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正在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互联网也需要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曹卫星指出,要深化创新创意,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网络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产业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培育面向旅游、信息、制造业等的专业设计创意机构,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转型升级: 用“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
【观点】“现在电影观众的主体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很少走进影院,固然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传统审美有关,但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电影,关键是缺少他们喜欢的作品。”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建议,利用每天上午影院闲置时段,低票价放映适合中老年人观看的电影;同时鼓励电影创作人员多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满足多层次年龄观众需求,培育和扩大健康的电影市场。
一方面,难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大量充斥于市场,而真正合乎需求的文化产品却又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国内的文化产品并未得到国人认可,甚至“差评满天飞”,而大量国外的文化产品却受到国人的热情追捧,好评如潮。
从这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管窥”文化产业在结构性供给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文化产业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失衡。
专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抛弃低端、不合乎人民群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供给,避免盲目生产,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专家指出,文化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文化+”通过其鲜明的“创新、创造、创意”优势,为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催生新业态、新产业,进而打破文化产业的固有格局,推动全产业融合,重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将加速融合,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这一融合度都在50%~60%。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20%,关联度较低。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入实体经济的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实体经济走向常态化的开始。”张晓明指出,要通过“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够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新业态”,这为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通过‘文化+’的浸润,不仅可以催生新业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看,还应建立完善文化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标准,并健全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李河认为。
“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部署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
◆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更好发挥政府投入和各类基金作用,鼓励内容和形式创新,支持文艺院团发展,加强排演场所建设。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智能化建设。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
(本报记者 李慧 刘坤)(陈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