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文博创意产业将成"十三五"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3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 在3月30日召开的文化部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结合国家文物局2016年重点工作,就《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几项制度和措施对“十三五”时期文物工作做了说明和介绍。他表示,在有关部门、文博单位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博创意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一是关于严格执法、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朱晓东表示,《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承担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强调要把文物工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专设“严格责任追究”一节,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对因不依法履行职责、决策失误、失职渎职导致文物遭受破坏、失盗、失火并造成一定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朱晓东介绍,国家文物局将继续组织有关单位研究量化文物工作的考核指标,总结地方的成功实践,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逐步将文物工作纳入考核指标。
二是关于研究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朱晓东说,我国文物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文物资源密集地区的保护压力不堪重负,依靠一己之力难以承担保护任务,也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与财政部协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确定补偿对象、补助范围、实施方案,抓紧试点、积累经验,积极稳妥推进。
三是关于设立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朱晓东介绍,个人产权的文物建筑特别是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纳入了政府依法保护的范围。但目前这类文物并没有财政补助渠道,社会资金也难以进入,致使很多文物建筑处于破败不堪、自生自灭的境地。经与财政部协商,今年国家文物局已经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相关工作。
四是关于加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金字塔”的底座,市县级文保单位11万余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总量高达近64万处。朱晓东说,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管理,单靠政府是不现实的,必须创新管理,拓宽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2015年,国家文物局面向全国文物系统征集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典型事例,在文化遗产日重庆大足主场城市活动上进行了宣传推介,并出版了《向守护者致敬》一书。今年,国家文物局拟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发现更多典型事例,让这些典型人物、典型经验为更多人知晓,获得更多尊重。
五是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意见》设立“重在保护”专章,从七个方面突出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可谓是浓墨重笔。朱晓东介绍,文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比如健全国家文物登录制度,今年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收官之年,国家文物局将依托这次普查,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实现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社会共享。
六是关于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抓紧编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凝练了一批重大项目,包括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示体验区建设等重大项目。朱晓东表示,目前,文化部牵头、国家文物局参与,正在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政策性文件,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健全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文化部全面正式实施研培计划 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0日讯(记者 张雪)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自发性传承面临困难增多,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传承断层现象愈发严重,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能适应现在的家庭人口结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就是着眼于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的一个新举措。在3月30日召开的文化部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相关情况。 他表示,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 马盛德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一是研培计划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专门强调了“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传承。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贯彻《非遗法》,履行《公约》的重要措施。马盛德说,研培计划就是着眼于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的一个新举措。文化部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组织研修、研习和培训。
二是研培计划特点。与以往面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培训不同,研培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提出“传承人群”的概念。在传承队伍中,不仅有被认定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尚未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人,还有非遗领域大量普通从业者。提出传承人群的概念,就是希望让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传承人的传承;希望更多的普通从业者能够逐渐成为优秀的传承人;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培训,为新一代的代表性传承人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人才培养、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高校开展培训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开拓传承人群的眼界。
3.采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培计划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次。研修针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如省、市级的代表性传承人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徒弟;研习旨在解决作品创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组织中青年传承人参与;普及培训是全面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的基础性培训,主要面向非遗项目面广量大的普通从业者,招收学员强调“定项目、整建制、成氛围”。
三是研培计划课程设置。马盛德介绍,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是研培计划的关键部分,研究制定了课程模板,强调设立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传承人讲坛,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讲传承,传授技艺,进行交流互动;二是非遗典型案例解析,加深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识;三是与时尚设计理念的结合,增强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四是考察观摩交流活动,开拓眼界、开阔视野;五是学习成果的展览、展示。
四是研培计划最新进展。马盛德表示,2015年11月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研培计划。经过对推荐院校的严格遴选和实地考察,文化部会同教育部优先选择了专业实力较强、非遗保护工作基础较好的57所高校作为2016年研培计划首批参与高校。在指导学校按计划开展普及培训和研修的同时,文化部着力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开展研习工作。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自2016年开始,该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年1万元再次提高至2万元,而该补助金额在2008年时为0.8万元。同时,自2015年开始,中央直属单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补助由文化部一次性直接发到传承人个人账户,一些地方如湖南、河南等也采取这种方式,或者分期下发的方式,避免了以往资金周转环节多,下达时间长的弊端,也避免了发生无故克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