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着眼于“扶强扶优”

来源:中国商报 时间:2016-08-19浏览量:390 【字号:

财政部下达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支持项目944个。今后,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为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近日,财政部下达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支持项目944个。早在今年5月底,在中宣部、财政部召开的中央文化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思路就已公布。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除保留部分资金继续用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宣传文化部门确定的重大政策、项目外,今后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

2015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至少应该达到5万亿。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文化作为一项产业诞生的历史并不长。1988年,英国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具有工业化生产特征的、有文化的内涵、以盈利为目的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产品和服务,这与以公益性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事业迥异。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增长值超过GDP总增长值的5%,如美国的电影业、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网络业,德国的出版业以及英国的音乐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日新月异。从2000年“十五”计划提出来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而自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达中央文化企业国资预算资金37.91亿元,支持项目282个;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亿元,支持项目3533个。在税收方面,出台了税收扶持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和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两个方面,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等多个税种。初步估计,截至2014年,已累计减免税额超过200亿元。

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从2004年开始,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2004年的产值是3100亿,占GDP比重1.94%;2012年是1.8万亿,占GDP比重3.48%;2013年超过两万亿,占GDP比重3.77%;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以此目标计算,2015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至少应该达到5万亿。

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

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且资源分散。“我国文化产业中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且资源分散;同时,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总体来说文化产业处在一个低水平、高度分散、缺乏竞争的阶段。”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建玮表示。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园也存在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有的文化产业园成为了‘空壳’,有的甚至做成了房地产。”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教授姚林青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结构性过剩现象突出且有效供给不足。以电影为例,2014年我国共生产国产故事片约618部,而能够拿到电影院上映的只有约259部,另有超过58%的电影被尘封起来,而且这些电影中高水平制作的占比相当少。“拿电影产业来说,美国的大片特别受国人欢迎,但是国内能不能做出高水平的大制作来呢?实际上很少。我们确实在供给能力上存在问题。”姚林青说道。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电视播出机构推荐播出的优秀国产动画片,仅占当年总产量的约21%。

“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的‘虚胖’现象由来已久,不少文化企业资产总量、从业人数都很可观,生产总值也不小,但利润总额不大,有不少甚至长期亏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卫绍生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产品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双效统一,这是推动文化发展、实现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前提和底线。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性,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个基本原则,防止在发展中‘唯票房’等导向的出现。”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河说。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将是“扶强扶优”,而不是“扶贫扶弱”,将会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通过杜绝低俗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呆滞供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简而言之,就是‘良币驱逐劣币’。”

财政部日前表示,接下来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资金分配方式,优化资金投向,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下一步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将是“扶强扶优”,而不是“扶贫扶弱”,将会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

于建玮建议,文化企业在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式下,要注意两方面的结合:一是和新技术结合,尤其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创新运作方式、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熟悉和利用好资本市场,文化企业要主动了解、熟悉金融和资本工具,努力创造条件适应金融或资本市场要求,紧密与金融资本结合是文化企业实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企业和科技融合,文化企业和金融资本融合,这两大融合是推动文化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